南博会 |昭通高原特色农产品热度高
他认为社会经济效率不是由平均收入衡量的,而是由平均收入与基尼系数共同来衡量的。
哈佛一些学生的罢课,我认为只是一些愤青的行为艺术,不足为奇,也算不上什么重大事件。这一版的宏观部分以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为中心,通过许多新写的内容和新的新闻摘录,对这次危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当然这两种思潮的前提都是支持市场经济制度,争论在于政府应该更多放手让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自发调整,还是政府要伸出看得见的手经常干预一点。现在人类可供选择的经济制度只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曼昆也是新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成员之一。那些在华尔街闹事的民众和在哈佛罢课的学生都没有经历过计划经济及其配套的无产阶级专政,真应该让他们到现在还实施这种制度的国家去生活一段时间,体验一下,看他们选哪一种经济制度。当然,经济学家写教科书也应该反映经济学的进展,不能万古不变。
曼昆的课被认为是金融危机的根源真是比窦娥还冤。即使直接参加政策制定的经济学家也不是罪魁祸首,最终的决策还在总统、官员和议员。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 由于稀缺程度悬殊,劳工在谈判中绝不可能自动地享受到这一平等地位。
同时,作为掌管计划经济数十年的执政党,其内部又存在着一部分官僚特权腐败分子。这样一个自由散漫倾向无政府主义的小资产阶级怎么能够组成强大的工会接受国家的政治干预呢?崔之元看不大起马克思主义, 并宣称要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与马克思主义(还有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一争短长。其实,从逻辑上说,任何进入市场的资产都是社会化的资产。只要劳资合股分享剩余的原则得到贯彻,因而不存在剥削,非公有资产对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并不构成实质性的或特殊的威胁。
从意识形态上说,它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其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按照崔之元的说法,小资产阶级除了喜欢平等、喜欢公平竞争、喜欢市场经济外,还喜欢自由散漫,不喜欢被大资本家控制, 也不喜欢被国家政权控制。
这一反应的理论基础是国际共运中源远流长的经济决定论和生产力论。可是,小资产阶级能够组成强大的工会或接受国家的政治干预吗? 当然不能。什么是小康社会呢? 按照邓小平的说法,就是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首先,如果进入市场的经济主体是劳资合股或劳动者的合作企业, 其中劳动不是被雇佣, 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也能分享应得的利润,那么在企业内部,原则上就不存在剥削关系。
在中国特定的语境中,对市场进行政治干预。而这种干预,如果真的付诸实行的话,必将引起当前政府职能和经济政策一系列大规模的调整。但所有这一切只是在为合乎规范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崔之元的框架则不同, 它力图冲破目前占统治地位的二次分配公正论的框架, 从根本上挖去不公的根子, 即在一次分配时就消灭剥削, 并在这一意义上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历史上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必定会是这样。可是,要把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以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经济政治纲领提出来,用以把握与规范中国的改革进程,又怎么能不去认真检查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自为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与该纲领的实施间的种种关系呢?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框架,崔之元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既不能帮助我们理解当前中国现实生活中的消极方面, 如腐败、不公和权贵私有化; 也不能理解其积极方面,如政府的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和开发大西北等措施
比如,现在中国居民的住房价值据说已经达到100万亿元,而这笔最近几年才形成的财富,无论是与60年创造的国民财富总量相比,还是与30年居民总收入相比,均是不成比例。如果是一个工薪阶层,他需要多少年才能挣到这35万?我觉得,这是现行收入分配格局中财富生成及财富转移扭曲问题。
这一过程意味着社会创造的总财富直接分配给居民的部分过少。就此理解,应是一个财富转移过程。一条道路修过去了,一条地铁修过去了,附近的住房马上就增值 ——意味着这条道路或地铁投资的相当部分渗透到土地和房价。在房价增值过 程中,相当部分来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渗透效应,以及由此渗透所形成的财富效应。最近有朋友问我怎么理解这一现象:几年前他花七八万块钱买一个车位,现在能卖上四十二三万,就是说一个车位可以赚35万。进入 孙立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财富转移 分配格局 。
有几个因素值得关注:第一,在我们这样一个转型国家,对在计划经济时代以及后来转型时代所形成的那笔庞大的国有资产的处置,无论瓜分也好,流失也好,都涉及国民财富的转移。主要问题是城市那75万亿。
在强调分配公正的今天,上述国民财富转移过程并没停止,而是更加疯狂。农村主要是自建房,增值量有限。
按照学者们的划分,这100万亿房产价值,城市拥有75万亿,农村拥有25万亿。国家拿走那部分又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在少数人中进行再分配。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隐含着一个财富再分配过程,而其分配数额可能是一笔天文数字。第二,原来没有货币化的国有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也存在国民财富转移问题。第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是转型期财富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过程对财富和收入格局的变化具有很大的影响。从 2008年到现在,两三年时间,不少城市的房价几乎增长一倍,增值量大约 在35万亿元,与全国居民储蓄余额和股票市值等所有民间财富相去不远(全国股票价值约10万亿,居民储蓄约30万亿),也就是说,这几年城市住房中的增值部分,接近中国人民有史以来所形成的全部金融资产! 这笔庞大的住房增值量从何而来? 对于高房价,人们经常抨击为泡沫, 其实泡沫成分相当有限。
第三,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虚拟资本是当今财富形成的重要内容,但这笔财富基本上为少数人所专有,并不归属所有实体资本的创造者,这也存在一个国民财富的转移问题进入 孙立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财富转移 分配格局 。
在房价增值过 程中,相当部分来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渗透效应,以及由此渗透所形成的财富效应。就此理解,应是一个财富转移过程。
第二,原来没有货币化的国有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也存在国民财富转移问题。有几个因素值得关注:第一,在我们这样一个转型国家,对在计划经济时代以及后来转型时代所形成的那笔庞大的国有资产的处置,无论瓜分也好,流失也好,都涉及国民财富的转移。
第三,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虚拟资本是当今财富形成的重要内容,但这笔财富基本上为少数人所专有,并不归属所有实体资本的创造者,这也存在一个国民财富的转移问题。最近有朋友问我怎么理解这一现象:几年前他花七八万块钱买一个车位,现在能卖上四十二三万,就是说一个车位可以赚35万。在强调分配公正的今天,上述国民财富转移过程并没停止,而是更加疯狂。这一过程意味着社会创造的总财富直接分配给居民的部分过少。
按照学者们的划分,这100万亿房产价值,城市拥有75万亿,农村拥有25万亿。如果是一个工薪阶层,他需要多少年才能挣到这35万?我觉得,这是现行收入分配格局中财富生成及财富转移扭曲问题。
国家拿走那部分又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在少数人中进行再分配。主要问题是城市那75万亿。
一条道路修过去了,一条地铁修过去了,附近的住房马上就增值 ——意味着这条道路或地铁投资的相当部分渗透到土地和房价。第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是转型期财富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过程对财富和收入格局的变化具有很大的影响。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